
《Dear,Hi,Hello,好久不見!》李俐亞 個展 Solo Exhibition by Liya Lee
▇ 展期:2017.12.16(六) ~ 2018.01.17(三) ▇ 開幕:2017.12.16 14:00 ▇ 工作坊:2017.12.17 14:00~16:00(手工明信片、硬筆字教學) ▇ 展場:On The Road影像空間 ▇ 地址: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64號3樓 ▇ 開放時間:週二~六13 : 00 ~ 21 : 00 週日11:30~19:30 週一休館

那些被我們束之高閣、再也沒有讀過第二遍的信件,最後總是在不經意間就被隨手丟棄了。然而,隨著那些文字與紙張一同消逝的,則是最美麗又直接的生命氣息,以及屬於我們和他人之間不可複製的美好記憶。
— 約翰,沃爾夫岡,歌德
在那書信往來的時代,沒有手機也沒有電子郵件,總是在門口的信箱前等待著對方的回信,我們盼著郵差送信來,在未收到信之前,我們無法得知對方是否未讀未回還是已讀未回,只能在收到信才能確知對方稍來的訊息,我們讀著信,跟著文字透露的訊息感受到寫信人的心情,感受到寫信人要對你傳達的情意。
寫信時訴出情懷、收信時充滿期待、讀信時百感交集,那個時代,一封封泛黃的信紙上不僅是記載著當時的生活狀態與文化,還包括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酸甜苦辣。
在這個時代裡,我們似乎忘了信箱真正存在的價值,也早已忘記了郵筒、信封、鋼筆的觸感,甚至忘了寫信時那反覆措辭的糾結,揉了一張又一張的信紙,更忘了那種手寫文字的心情與溫度。
如今在這個網路快速傳遞訊息的時代裡,似乎忘了這最真誠的情感交流,你有多久沒有手寫一封信寄給想念的人了?

當我們「看著」(see)一片風景時,我們置身在風景裡。當我們「看了」(saw)過去的藝術時,我們就將置身於歷史當中。-John Berger
人生如故事,重要的並不在於有多長,而是有多好。 ⎯塞內卡 如果他不在寫作,就一定在安裝郵筒。 -寫給特夢洛 這世界上肯定有上百萬人此生從沒有收到過一封情…我就是其中的一個。 -查理・布朗 一封信總給我不死之感,因為它像是沒有肉體的純心靈,不是嗎?-艾蜜莉・狄金生
關於書信的歷史,早在巴比倫時期、希臘、古羅馬、古埃及時代,以及春秋戰國時期,就已經有馴化鴿子做為傳訊工具的記載,甚至後來也有生物學家用科學實驗來證明,鴿子可以運用感應地球磁場的天賦來識途的真相,種種人類運用信鴿傳遞訊息的事蹟,在東西方都有相當豐富的史料,於是,「飛鴿傳書」的運用讓鴿子成為世界郵遞的共通符碼,而書信的歷史,也默默成為人類文明史的一個篇目。
把歷史拉回我熟悉的記憶,書信是進入網路世代、手機氾濫前,寄託思念最重要的方式,在把家書、情書投入郵筒的那一刻起,彷彿種下了一個期待的種子,除了見面三分情之外,我想那是最有溫度的溝通方式。雖然我們默默淡忘了郵驛歷史的淵源深厚,雖然它被階段性地被電子郵件、通訊軟體取代,可能每月只為我們捎來令人厭惡的帳單,但它依舊存在。
從某些觀點來看,「信箱」在人類改以網路平臺傳遞訊息的世代,似乎冷眼觀察著這一場溝通上的大轉變,我們也在漫不經心地印證時間無情的流逝之後,驚覺原來時代已走到這個地步?我們還又留下了什麼隻字片語?因為諸多因素,我們幾乎不再提筆寫信,「寫一封信」這件事情成了一種體驗、一種回憶的活動,「信箱」也自然退居成主要收發各式帳單、廣告文宣的窗口,時代的責任並未結束,它傲然地用另一種不休止的魅力,詮釋自己階段性的任務。
-- 關於書信 片長:28分28秒
與談人:顧蕙倩(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教授、詩人) 世謙芊(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一年級) 顏 珩(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一年級) 楊安琪(室內設計師、攝影創作者) 林先偉(退休公務員) 古月明(退休公務員) 鍾易庭(Ex LAB 影像實驗室主持人)
攝 影:黃心侃(紀錄片導演) 策劃/剪輯:李俐亞
